西南林业大学团委扎实推动团员和青年主题教育走深走实,跨区域、多领域、分层次开展校地共青团合作,动员引领团员和青年在乡村振兴、绿色发展、社会服务等领域争当排头兵和生力军,激发建功立业热情,真正做到思想引领到社会实践的“从学到用、学以致用、学用贯通”,实实在在服务青年成长发展。
深化校地共青团合作,助力社会实践活动 西南林业大学团委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考察云南重要讲话精神,充分发挥学校在农林生态领域的专业优势,先后与保山团市委、澄江团市委联合开展以乡村振兴和绿色发展为主题的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切实推动学校共青团和地方共青团深入交流合作。
与保山团市委及保山全域县级共青团联合开展“生态文明+乡村振兴”社会实践活动。西南林业大学团委与保山团市委在团省委、保山市政府和学校三方的大力支持下开展合作共建,学校团委遴选五家学院团委与保山全域五个县级团组织“结对子”。双方以生态文明科普教育为切入点,充分发挥校地共青团在资源整合方面的优势,持续增强分类指导精准度,在咖啡产业发展、林业经济发展、生物多样性保护、研学旅游规划、中小学教师培训等方面开展一系列深度合作。学校派出2支校级团队、5支院级团队、100支“返家乡”小分队共计1000余名大学生志愿者赴保山市开展“生态文明+乡村振兴”社会实践活动,服务覆盖7000余名青少年,并结对帮扶50名农村地区的少年儿童。此外,学校团委还承接了保山市青少年宫的教师培训工作,进一步推动双方合作可持续发展。
与澄江团市委合作开展“生态文明科普教育”系列社会实践活动。西南林业大学团委与澄江团市委签署合作协议,连续两年组建“生态文明科普教育实践团”赴澄江市龙街镇和右所镇开展针对中小学生的生态文明科普教育社会实践活动。坚持把理论学习贯穿始终,将理论教育与实践教育有机融合,组织学校第八期“青马工程”全体学员在澄江抚仙湖开展“一湖一生态、一步一精神”10公里绿色徒步实践和科普宣传活动;同时还组织艺术与设计学院、文法学院等学院结合专业特点、优势,赴澄江开展丰富多彩的社会实践活动。
推动属地共青团合作,拓展青年志愿服务 西南林业大学团委充分发挥“第二课堂”实践育人的主渠道作用,积极争取昆明团市委、盘龙团区委以及属地街道、社区团组织的大力支持,将班级团支部主题团日和理论学习办到社区、开到基层,以创文创卫、人口普查、科普宣传、社区服务、环境治理等为切入口,广泛开展大学生社会服务活动,不断强化大学生思想政治引领的内化实效,展现青春朝气锐气、担当作为。
联合昆明团市委开展“团团助力‘双减’”生态文明科普小课堂进校园系列活动。西南林业大学团委组建全省高校首个专业的生态文明青年志愿服务团,在全市范围内遴选20所有代表性的小学,启动“大手牵小手”生态文明科普教育进校园系列活动,开展以“多彩生物多样性”为主题的生态文明研学小课堂。下一步,学校团委将继续深化合作,扩大“团团助力‘双减’”生态文明科普小课堂覆盖面。
与盘龙团区委建立长期合作关系。双方签订长期合作协议,选派西南林业大学团委干部到盘龙团区委兼职副书记,选派50余名大学生到街道社区兼职团干部。开展两批次政务实习合作,推荐选拔300名大学生到区委盘龙区政府和街道、社区开展暑期政务实习。双方共同推进“盘团伙伴”社区实践计划,选派7个大学生团队自带项目进驻社区开展实践活动,资助经费4万余元。此外,双方还在盘龙区“贤才聚盘”创新创业大赛、盘龙区职场体验活动、世界机器人大赛、盘龙越野挑战赛等方面开展一系列深入合作。
与学校属地青云街道和西林社区开展常态化合作。充分发挥“共青团第二课堂成绩单”制度的杠杆作用,鼓励大学生到社区开展志愿服务。依托团省委维护青少年权益工作项目和盘龙区“民生小实事”项目,组织大学生志愿者进驻社区及中小学常态化开展青年权益维护和生态文明科普教育实践活动。学校青年志愿者协会与青云街道和西林社区保持着长期的合作关系,常态化组织志愿者参加社区科普宣传服务和人口普查、创文创卫、社区集市等志愿服务。
总结与思考 一是牢牢把握工作主线。西南林业大学团委紧紧围绕团员和青年主题教育目标任务,在开展结对共建和社区实践时始终把“围绕中心、服务大局”作为工作主线,在实现人才培养目标的同时,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彰显团组织及团员和青年的担当。
二是切实找准工作契合点。西南林业大学团委充分考虑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实际需求与学生成长成才现实需求的匹配度,同时兼顾双方资源条件的保障供给能力,实现校地共青团深入合作,在一定程度上避免校地合作与社区实践的纸面化、形式化和表面化。
三是着力提升工作粘性。校地共青团合作与大学生社区实践为共青团发挥桥梁纽带作用提供了广阔平台。在具体实践中,西南林业大学团委积极争取各学科专业的支持,准确把握将科研成果转化为人才培养和社会服务的契合点,将师资力量、科研成果、渠道平台、社会需求、青年人才等资源紧紧聚合在共青团实践育人工作周围,既提升了共青团在全校工作中的显示度,也提升了校地合作和社区实践的可持续性。